9 月 27 日上午,财经与新媒体学院 2026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设计开题答辩在6-401教室顺利举行。11 个毕业设计小组围绕青年成长与创业、全运会新闻策划、婚恋观念、本土电商营销、数智文物保护、网络安全等多元议题进行汇报。学院李德团、林涛、段晓卿、黄亚雯、潘道远、梁辰曦老师组成评审团,从选题的可行性、理论框架的扎实性、传播策略的落地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助力毕业设计从“构想” 迈向 “落地”。此次答辩还吸引了本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到场旁听交流。
紧扣时代脉络,深掘本土底蕴
从选题内容看,多个小组的选题聚焦湾区热点,深入挖掘岭南文化资源与地域经济特色,展现出鲜明的本土化实践导向。陈弘升小组借力粤港澳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探索从赛事报道到湾区文化认同的传播路径;黄鸿博小组围绕潮汕商人群体“敢闯敢创” 的地域文化特质,挖掘创业故事,助力相关商业 IP 与地域品牌的塑造;许思柳小组则聚焦粤北县域青年返乡创业情况,挖掘创业案例与政策落实难点,旨在为青年群体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周诗颖小组以江门文化资源为核心,设计人格化 IP,推动当地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转变。杨文杰小组立足广州本土潮玩产业,探索潮玩文化出海传播的可行性路径,助力本土产业发展。

(小组进行项目汇报)

(小组在记录评委问题)
评委老师们从商业运作、数据合规、细节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李德团老师强调:“商业 IP运营需以流量转化为核心目标,要么帮企业实现营收增长,要么助力账号扩大影响力。”潘道远老师建议,商业带货需提前规划商业报表,明确投入产出比、用户转化路径等关键指标。黄亚雯老师提醒,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和文化出海,与公司合作进行融媒体传播要符合国家法规中对内容审核、数据安全的相关规定。段晓卿老师指出:“文化角色IP的人物设计应更贴近文物,采用文物上的花纹、配色等。”

(评委老师给出针对性建议)
传播数字化,契合行业技术发展前沿
从11个毕设项目的技术执行来看,有多个小组在虚拟IP 设计、垂类账号打造中融入社群运营、虚拟数字人、AIGC等前沿技术赋能创意落地,为专业实践注入创新动能。李汶洋小组与广州欧科公司合作,计划用 3D 建模、AIGC相关技术生成文物“前世今生”故事,活化数智文物传播;王艺蕾小组合作的广州锦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AI数字人方面有较好的建设经验,这次毕设他们聚焦国内数据安全传播痛点,规划多平台科普矩阵,助力全民网络安全知识的融合传播。

(小组在进行答辩)
针对这类与公司合作的毕设项目,林涛老师指出,小组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项目目标,用量化数据衡量合作成效,比如帮企业提升了多少品牌曝光量,避免合作流于形式。多位老师还在可行性分析、资源对接、合作成效方面给出了建议。

(评委老师给出针对性建议)
聚焦社会关怀,传递人文价值追求
还有的小组把目光投向老年人、残障人士、青年大学生、相亲群众等群体的公共生活,通过媒介实践传递人文关怀,展现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李丹丹小组瞄准银发经济赛道,从0到1打造“晓琪的琪妙人生”垂类账号并尝试实现商业转化。李菁小组聚焦残障群体的就业现状,计划通过多元媒介叙事改变社会对残障人士参与工作的“刻板印象”。郭杏梅小组则着眼婚恋社交中的传播问题,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揭示不同群体在婚恋社交中遇到的风险与陷阱,如信息不实、隐私泄露、情感欺诈等,并提出应对策略。赵晗舒小组计划以短剧、纪录片等形式呈现 Z世代的心理议题和成长困境。

(小组代表进行项目汇报)
评委老师们对公共服务类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建议。梁辰曦老师提醒,毕设作品创作中涉及到的隐私性信息,需征得相关人士的知情和同意才能发布。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相关表述要符合新华社和中国残联在宣传报道方面的规范。
答辩结束后,这些项目将在指导老师的把关下进一步完善,并进入策划落地和产品创作的阶段,预计于2026年4月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成果展。据了解,这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继去年首次推行毕业设计改革后,第二年开展毕业设计项目。首届“双媒汇”毕业设计答辩暨作品展收效良好,受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多家媒体报道。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系主任梁辰曦介绍,在财经与新媒体学院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对毕业设计实行开题答辩既是对项目可行性、创新性的综合考察,也是学院组建教师团队对项目进行集体指导的有效途径,推动毕业设计能真正“落地”,成为衔接校园与职场、校园与社会的“练兵场”,体现了学院注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供稿:张漫漫(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梁辰曦
摄影:陈文雯(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刘心谊(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