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莅临财经文化论坛作报告
关键字:文化论坛 陈少华 财新 财新财经与新媒体学院
11月16日下午,财经与新媒体学院主办的第三十九期财经文化论坛在北教学楼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漫谈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论坛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会长陈少华担任主讲嘉宾。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穆林教授出席论坛。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党政领导及相关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讲座。
陈少华在主题演讲中,分别阐述了四大部分内容:(一)从《我与地坛》的文体属性说起。《我与地坛》是非虚构的写作,探讨了人生的虚无、生死、爱情等意义,是真实自我的表达。在《我与地坛》发行之初存在着是小说还是散文的争论,尽管最后主流文学界将其定论为小说,但关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仍有争论。陈少华认为现今的文学属性是混乱的,希望中文专业的同学进行梳理。(二)非虚构:乡土中国及相关书籍。陈少华认为,比非虚构写作的更大疆域是专题报道,比如人类学的调查,民俗乡土的研究采访等。其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乡土题材。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把视野立足在梁庄这一地方,回归乡土,通过非虚构写作讲述了梁庄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传达出中国乡村存在的内在生存状态。接着给大家推荐了相关书籍(部分)《出梁山记》《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黄河边的中国》《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中国人的气质》《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非虚构创作指南》等;(三)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报道的非虚构。非虚构写作除了作为新闻事件外,还具有时代记录和叙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陈教授引用李敬泽德的话——“尽管新闻记者是署名的,但他的写作不是个人的,他承担着公共职能,客观报道事件,或者说客观报道公共水平上的事件。”说明非虚构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四)虚构/非虚构:关于真实性的变迁。介绍真实性与文学性时,陈教授认为非虚构写作要尽量缩小文学性,非虚构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现时的说理能力非常重要,社会的根基——真实非常重要,而非虚构写作就承担了此功能。谈及新闻与非虚构的关系时,他指出了非虚构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非虚构写作更多的是恒久的具有渗透性的,能带来精神上的启发的写作方式,还提出了非虚构不能捏造。
讲座结束后,黄灯进行了点评,认为非虚构是探寻真实的一条道路,陈少华教授从大量阅读、评价非虚构写作文本来看非虚构写作的视角独特性,对同学们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鼓励同学们进行非虚构的创作。
开讲前,穆林为陈少华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本次论坛上,陈少华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非虚构与文学性的关系、非虚构与新闻报道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