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们以此为理念,希望与各位同学一同登船,在经典文献的航程中,寻找理解当下、指引未来的罗盘。
广东金融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经典文献阅读》课程,正是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致力于引导同学们深入研读学科经典,构建扎实的理论根基。
这个秋天,我们面向2024、2025级同学,精心策划了九场主题读书会。诚邀各位同学相聚其中,共同搭建知识框架,启迪媒介洞察。
阅读书单和时间安排
10月28日 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

领读老师:梁辰曦
在作者看来,媒介已然成为“我们通往社会中心的大门”——
镜头里的idol似乎有某种光环,明星同款被抢购,电视中呈现的生活方式被效仿,网络中走红的旅游景点被打卡……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媒介是如何对我们巧妙施展“魔法”的,即媒介如何通过定义类别和划分边界来召唤大家共同参与“仪式”,从而建构社会秩序。
正如库尔德里开篇所说:“理解媒介意味着,首先把它当成一个陌生的东西来看待。"通过阅读《媒介仪式》,我们将跟随作者的镜头,走进媒介“里”观望,又置身媒介“外”思考。
当媒介仪式搭建的盛大舞台被撤走后,我们或许恍然发现,自己也是身着华服的演员。
10月23日、30日 《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

领读老师:何子杰
我们的生活,正被代码悄悄改写。
你刷到的信息、你买的商品、甚至你遇到的那个“对的人”,背后可能都有算法的影子。
它不再是工具,而是一种新型权力。
杰米·萨斯坎德揭开了这个真相:
算法是一种隐形的结构性力量,它正在深度重塑社会和我们自己。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力量?它从何而来?
在算法日益主导的世界里,人类,又该如何自处与共存?
跟随这本《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跳出技术表象,审视我们与算法的关系。这不仅是关于代码的讨论,更是关于我们未来的生存指南。
11月11日《理解大众文化》

领读老师:聂莉
当我们每天刷着短视频、参与网络热梗、在小红书上种草时,是否思考过这些习以为常的大众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暗含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意义争夺?
让我们一起翻开《理解大众文化》,它是解读周遭世界的文化解码器,约翰·费斯克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视角——大众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者”。他将带领我们拆解那些牛仔裤、电子游戏等等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揭示其中抵抗与收编的辩证游戏。在这些日常文化实践中,大众巧妙地运用“权且利用”的智慧,进行着属于自身的意义创造。
让我们跟随这位文化研究大师,重新审视身边看似普通的文化实践,开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文化创造力的发现之旅吧。
11月19日《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

领读老师:李德团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融宗教、哲学、社会、历史、文学、政治和媒介技术史为一炉,将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置入上下数千年的大背景中,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文史哲),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的兴趣,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作为撒播的传播——而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彼得斯一举成名,成为别具一格的传播理论。
本书关于交流中间元素论(“一切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远距离的交流,都成了一个‘中介’(Mediation)的问题。”)及传播的撒播论(“与自我对话,与他者撒播“)的思想深深影响传播学界。在读《对空言说》时,我们掩卷而思难免不会觉得彼得斯在读者面前上演的本身就是一场剧中剧——其传播行为就是对其传播内容的直观论证——交流之不可能。
11月26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领读老师:李萌
刷不完的短视频、看不够的碎片化信息,是不是早已成了你每天的日常?当知识变成 “梗”,新闻变成 “段子”,我们以为在掌控信息,其实可能正陷入波兹曼 40 年前预警的 “娱乐至死” 陷阱。今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解码媒介如何定义现实世界,反思我们时代的思考困境。
12月2日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领读老师:吴咏絮
亨利·詹金斯是一位密切关注网络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学者。他在这本完成于2006年的著作中,描述了种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如品牌方既想拥有庞大而忠实的消费者社群,又苦恼于受其掣肘;大热IP版权方对粉丝的“二次创作”态度不一,或热情鼓励,或严防死守——进而由这些表象深入下去,看到了一个即将到来的、充满张力的“融合文化时代”。近二十年过去,今日的文化图景早已印证詹金斯的“预言”;而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对青少年如何借助网络、以自身热情与想象力全面参与文化创造的期望,仍引人深思。欢迎加入这场读书会,与我们一起探讨:由你来定义的文化现场。“
12月9日 罗伯特·哈桑《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

"时间”对理解媒介技术来说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
从印刷术到广播电视再到数字媒体,每一轮媒介技术的变革都包含特定的时间逻辑,而时间逻辑也决定了其建构社会的不同方式。
哈桑向读者层层剖析这个"高速的网络":互联网为我们呈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但是不断加速的技术却让我们无暇驻足反思,反而更感疲惫和焦虑。
如果你在翻阅这本书时,感觉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你只愿意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如果你正沉迷于短剧的爽感,那么这本《注意力分散时代》或许能给当下的"加速生活”一个喘息的空间。
12月16日 何塞·范·迪克《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

领读老师:何子杰
社交媒体正以数字技术为骨架,将用户锻造成“可计算的社交资产”。我们以为的“社交刚需”,或许是平台精心设计的成瘾诱饵;标榜“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暗处藏着边缘个体被“折叠”的风险;数字关系里的互动,也不全是真情实感,还掺杂着技术、资本与流量规制的精密“算计”……何塞·范·迪克在《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中将社交媒体从“工具”还原为“社会装置”,带领我们跳出“技术中立”幻想,发现社交媒体连接的“真相”,指引我们以新的方式“打开”社交媒体。
报名方式&读书会要求
本次读书会旨在深化同学们对专业经典的理解,并全面提升阅读能力。我们将采用读书会、研讨会、辩论赛、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思想碰撞。为保证每位成员的参与深度,活动规模将控制在15人以内,并要求参与者:
1.全程参与讨论
2.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书籍内容创作一件新媒体作品(如视频、播客、推文等)
有意参与2025秋季系列读书会的同学可以提前跟班级学习委员报名,报名成功后将会受邀到相应的微信群以通知具体相关安排。
文案:网络与新媒体系《经典文献阅读》课程组